“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
“努力吧!打工人!只要你足够努力,老板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不敢迟到,因为迟到扣钱。”
突然兴起的“网络迷因”,席卷社交圈。
所谓“迷因”,由英国动物行为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首度提出,其含义约等于“文化的基因”。
在理查德·道金斯的观点中,生物进化基于基因的复制,而文化进化则建立在人类行为复制的基础上。“迷因”是文化变迁的基本单位,人们通过对特定文化中的典型行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模仿、复制,来实现对这种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联系到打工人梗的风靡,本质就是21世纪网络迷因引发的又一场风暴。在互联网人均“复读机”的当下,被“打工人梗”击中的大片用户群体开始了解码、模仿、二次创作。一夜之间,互联网人人化身“打工人”,对工作的抱怨、对同事的不满、对上司的吐槽都化为一句“早上好,打工人”,打工人成为了时下最流行的“身份”。
事实上,自称“打工人”的网友并不一定是传统定义里背井离乡、收入不高、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相反,他们大多坐在大城市的写字楼里,有着体面的工作,拿着不错的薪资,但是大家为什么还是乐此不疲地加入这场狂欢呢?
在有些阴阳怪气的打工人语录里,我们可以窥见一些时代的情绪:追逐前沿、新潮文化的年轻群体,正在用完美契合如今年轻群体语言体系“打工人梗”,以表情包、搞笑视频的诙谐无厘头,传达一份自嘲式的鼓励。
职场竞争升级
自我认同焦虑
“打工人”为何突然火爆?因为它具有“上班族”和“打工仔”都缺少的语言内涵。传统语境之下,“上班族”多指拥有安稳的职业状态的人群,能从工作中收获稳定且有增长空间的薪资;“打工仔”则指由农村走向城市务工的年轻人,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且繁重。
“打工人”一词兼具二者内涵。将自己从事的职业归结为“打工”,带着对薪酬、工作强度和晋升机会的抱怨,更平添了一层风雨飘摇的不稳定感。“打工人”的滑稽感则来源于这个“人”字——你是广告人,他是航天人,我是打工人,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说白了,自称“打工人”都带着这样的潜台词:我有工作,但干的不爽,挣的不多,还有可能随时失业。
为什么全网青年突然都丧失了职业信心?产生了“打工人”的群体认同呢?我们无法不聚焦于时代。
考研难、就业难、升职难,年轻人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内卷”一词也在2020年被反复提及,从教育内卷到公司内卷,从人才内卷到城市内卷,似乎所有问题都可以归因为“内卷化”。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已经被“卷”了进去,但每个人都切实地感受到了“卷”的压力。疫情加剧了职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上升通道变窄,个人发展受限,这冲击着每个人的职业理想,也让年轻人重新自我定位——哪有什么蓝领白领金领,大家都是打工的。
为焦虑找出口
为奋斗找动力
对身份的重新定位能换来一些心理安慰,也是对996的无声反抗。“打工人”传递着这样一种情绪:我只想完成分内的工作,别要求我太多,给多少钱办多少事。
“打工人”的爆火让人联想到今年同样热门的“奋斗X”和“糊弄学”。是这届年轻人不行了吗?自己糊弄也就算了,还要指责奋斗的人,明明做着不错的工作,偏要自称打工人。
其实这三个看似消极的词语都是年轻人宣泄焦虑的方式。怒斥奋斗X的人可能自己始终在奋斗的路上,宣扬糊弄学的人也可能从不糊弄工作内容,他们的行为是在对抗无意义少报酬的加班与不合理的工作内容,宣泄工作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
“打工人”将这种对抗从他人转向自身。“996是福报”“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快节奏的生活和社会的高要求正在从各个角度围剿年轻人,而他们的防御机制就是自我矮化——只要我把自己当个打工的,你就不能指责我做不出成绩。
其实大多数奋斗在职场的人还是怀有钱以外的理想的,想站上更高的平台,想做出被认可的成绩,想在所处的领域里崭露头角。但是在人才井喷的当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写字楼里,在努力也许看不到回报的每一天,这些是比拿到更多工资更难实现的目标,无数的年轻人只能安慰自己:我是打工人,上班只为钱。
奋斗是需要动力的,奋斗的人不能一直处在拧巴的自我认知里。“打工人”的这种自嘲像是个保护壳,为自己提供一个安全的渠道倾诉生活的苦,也为前行的道路提供一个可以量化的目标——我是打工人,我要赚钱。
仍是后浪
仍怀希望
当你打开B站,看到一只小狗在咆哮着打工人语录时,很难不笑出声。阴阳怪气地说实话,让无数人笑中带泪。“打工人”成为社交网络热梗,其实传递的也不全是负面情绪——管你年入百万还是CBD办公,只要要上班、有老板、压力大,那我们就都是打工人。全民玩梗的这一刻,鄙视链被悄悄打破,大家和谐且团结。
时代的窗口越来越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这是事实。但是年轻人还是会一茬一茬的涌向大城市,涌向他们“打工”的岗位,这是时代的裹挟吗?也许吧。但我们仍然不能忽略理想的力量。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而他们的能量只有站在时代的潮头浪尖才能被释放。尽管自称打工人,看似受尽生活的毒打,但他们仍是后浪,在和这个社会互相成就。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的逻辑,工业革命让人们走进的闭塞拥挤的工厂,建国初期无数的青年奔赴西部,互联网让生命变成一个个渺小的数据,今天的我们被困在通勤的地铁线和ddl里。但相比于过去,今天的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被消耗是无法避免的,因为青春被时代燃烧才能释放出社会前行的动力。
“打工人”的热度终将会过去,成为人们不再提起的烂梗,但是我们无法忘记在2020年的深秋,大家欢乐地转发着沙雕的表情包和打工人语录,共同调侃那些刺痛我们的问题,彼此展示——看,大家都是一样惨。我们继续斗志昂扬地推动着社会的齿轮飞速转动,也发出轻轻的一声叹息。
本作品(图文、音视频)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yu.jianchu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