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百科知识问答首页
  2. 互联网

新开放前夜:李彦宏的敬畏与无畏

不知为什么那么多人解读百度联盟大会,只是简单地贴上李彦宏对未来中国经济的两个判断,以及所谓的“三不政策”,而不加以分析。

他们大概并没有真正觉察到,李彦宏的言论,其实透露了深深的危机感、敬畏感,当然也包括一轮巨大的开放平台商机、他与百度的无畏感。而向海龙、邓明生等人的演讲,不过是对他的观点的注释。多年之后,我相信,这一次大会,有望成为百度发展史上的关键一幕。

我也先贴上李彦宏当日演讲要点,即两个趋势判断、三不政策。他说,互联网大幕拉开以后,PC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产业变革的第二幕、即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步入高潮。

两个趋势判断其实是他对中国新经济模式的两个方向预测:

1、未来中国经济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以后所有的企业只剩下传统主流产业和互联网平台类型的公司;

2、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互相弥合各自能力,推动整个行业提升效率,走向下一步。

“三不政策”,也即:

1、坚决做工具,不谋求控股,更偏重培养生态而不是控股;

2、不划分阵营、不贴标签,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的人格,开放合作;

3、每个行业都有做的好的地方,百度是3600行的通用平台,未来链接起3600行中的佼佼者。

在我眼中,所谓两个判断与三不政策是有逻辑关联的。前者是一种危机感,后者是对前者的回答,也是百度化解危机、迎接挑战的新一轮开放战略,接下来一定会在更多方面有所体现,甚至会涉及到百度组织架构、品牌与文化层面。

让我逐一分析。先从两个趋势判断开始。

其实,我并不同意李彦宏第一种判断,就是未来整个行业就只剩下所谓传统主流产业与互联网平台类型的企业。确如他所说,几年来,中国互联网业出现许多垂直化平台,尤其是垂直电商、细分领域的APP。它们会将线下某一具体行业的主要厂商、服务商或商家吸引到平台,瓦解传统细分行业,看上去将后者变成了打工的。

我的看法是,在一个幅员、腹地有限的市场,这一判断有效。但在中国这样结构复杂、幅员辽阔、体量巨大的市场,不可能出现一个细分平台通吃全国市场的局面。因为垂直行业每个环节一旦落地,很难真正摊薄成本。你分析一下,垂直行业平台的成长基础,大都与它所在的区域经济优势要素有关,借资本力量,往往能在短期引爆,获得一定规模,但再往下走就非常困难。截至目前,中国几乎所有垂直平台都是亏损运营,都在扩展品类,绝非偶然。

而且,这一判断还忽视了垂直行业之间的关联度。在我看来,垂直化趋势一定还会持续,但是未来垂直行业之间也会发生整合,真正的商机,恰恰会在行业交汇的地带。

李彦宏提出这一结论,主要是看到许多产业在拥抱互联网的过程当中,“直到现在仍然处在一个比较迷茫的阶段”。当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二幕已进入高潮,如果它们仍不能figure out(想清楚)如何才能参与到这一浪潮之中,前景堪忧。他本人对这个结论也充满疑虑:“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对中国整体而言是好还是不好?这是我们需要花一点精力去思考的。”

第二个判断,李彦宏似乎更为认同,并体现出他的敬畏感。他举了一个例子,对比了医院几台服务器的“大数据”与百几千几万台服务器计算的大数据处理能力,但他结论却是,尽管百度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却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因为不知道医院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将来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恐怕不是互联网公司主导就能做得到的,需要医疗等行业中的人慢慢了解我们这些互联网公司、大数据公司、或人工智能公司将来能为他们做什么”。然后,他又举了基因测序、中国物流成本的例子,说明未来核心的难题,需要依靠具体行业的数据积累,并由它们先把问题提出来,和互联网公司不断结合,从而实现对那个产业的改造,找到自己的right button(正确按钮),“这类型的应用就是他们来唱主角的”,

你能体会到第二种判断隐含着什么?我的体会是,李彦宏这段言论带有强烈的反思,透露着对于传统行业、实体经济的敬畏感。过去,你应该听腻了互联网业动辄就颠覆的观点。事实上,李彦宏已经坦陈,互联网企业并非万能,如果实体经济、传统行业自身缺乏新的认知,单凭互联网公司,不可能化解未来难题。

“想来想去单靠我们的力量是做不成的,甚至说以我们为主也是做不成的。这些行业必须以他们的行业特点为主,以他们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和深厚的行业积累为基础,再加上互联网的理念、技术,才能够真正地重新焕发青春,提升效率,让整个行业向前走一步。”他说的已经非常明白。

这意味着什么呢?我的理解是:

一、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已经清晰地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如果不能融入实体经济,加速下沉,并以开放的胸怀接纳周围,它们改变世界的愿望会持续受挫。互联网业期望建立一个平台,立马高高在上地解决社会难题的愿望是个乌托邦;

二、百度们必须调整、变革自身过去多年的商业模式,走向更大规模的开放,扬长避短,借助更多外部产业力量加速与传统行业的对接。

在我看来,“三不政策”就是李彦宏与他创立的百度给予外界尤其是行业的回答,它传递了百度新一轮开放平台战略信号,同时也传递出李彦宏面对新经济模式的挑战勇气与无畏感。

你应该能体会到,三不政策,每一项都是开放策略,可以说是李彦宏对百度商业模式的重估、优势竞争要素的确认、未来竞争力的展示。

相比其他巨头,百度优势确实在于技术撬动力。在直通线下庞大商业生态上,它不及阿里们,在社交链接整个大众层面上,弱于腾讯。但基于搜索而来的整个技术架构体系,也不是阿里与腾讯所能超越的。这决定了,未来多年,即便BAT业务会有重叠,但内部核心差异都很难为对方消解,表面肉搏,不会从根本上动摇对方根基。

李彦宏说百度未来不寻求控股,毋宁说,未来百度不会大包大揽,所有领域都自己独立做或通过全部收购布局,而是更多依托合作伙伴的力量,与它们之间建立开放的资本合作关系。不划分阵营、不贴标签,做链接3600行的通用平台,体现的是开放精神。

我认同李彦宏与百度这一新的开放动向。如果这一动向真正落地,我甚至认为它会是百度发展史一次关键的里程碑。

向海龙、邓明生的演讲,基本上就是围绕李彦宏两个判断与“三不政策”展开。相比他们提及的一些数据,尤其是邓明生强调的2015年针对百度联盟成员的100多亿分成计划,我更看重他提到的联盟运营模式的变革。

邓明生表示,百度联盟将从过去的分成模式走向生态模式,并将设立联盟基金,从资本等虚度角度给联盟成员以全链条的服务。这显然是对百度“三不政策”的呼应与落实。

相信这一动作会引发更多关注。因为它意味着在李彦宏的反思下,百度正在走出过去过于粗放甚至粗暴的流量经营模式。

流量是中国信息鸿沟与人口红利时代的特征,它是梅特卡夫定律的体现,代表着20年来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核心诉求。过去多年,“流量经营”、“导流”、“引流”挂在许多人的口中。但当整个社会信息化普及程度提高之后,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深入人心,过往流量买卖,已经非常粗放。它确实还会继续创造效应,甚至会用永远有效,但它对整个行业的未来,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未来,不太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立竿见影。

严格来说,流量如果只停留在买卖层面,不走向颗粒化运营,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大数据经营,平台也不能可能真正具备定义细分行业市场的能力。

在我看来,百度与莆田的博弈、阿里与假货的博弈,某种程度上,都是平台流量经营出现边际递减效应的危机信号。流量本身没有美丑之分,但如何获取流浪、如何经营流量却有原罪与伦理差异。百度、阿里与其他众多以流量经营为主的互联网企业,必须尽快走出这一幻影,建立新的经营模式。

过往的流量经营,基本就是分成模式。卖家输出流量,借助合作伙伴变现,然后双方分成。这里面会培养平台的麻醉感,导致平台过度追求流量,牺牲品质;导致合作伙伴牺牲消费体验。百度们这类大平台并非无所不能,触达线下的能力有时不如小微企业。从分成模式走向生态模式,会让平台与伙伴之间的关系走向规范、平等,双方各自专注于优势的环节,从而能让整个服务链变得更具效率,也更具集约效应。

事实上,这也不是百度一家的动向。公众应该已经看到,过去一段阿里旗下阿里妈妈已喊出“出淘”口号,阿里已经推出百川计划,强调孵化服务创业者,这其实都是一波开放的动作。最近,阿里与腾讯开始降低CDN的服务价格,在我看来,表面的降价,其实也是变相的开放。

百度的动作可谓异曲同工。这种集体的动向,展示出中国互联网业尤其是领军企业开始呈现更负责任的气质。

还有一个动向,那就是,4月份,李彦宏与马云、马化腾等人前后脚在在北京做了一轮“互联网+”的演讲,引发强烈关注,他们都站在各自角度提到了链接、大数据、服务创业,并强调未来平台会更加开放。

我越来越不相信这是集体无意识的动作,而认为他们都是有意为之。在这个时间段,当中国宏观经济进入一个困顿期,BAT领军人对于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行业传递出浓厚的参与、协同发展的信息,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业已经真正走出Copy to China,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他们的言论里,敬畏感出自是对中国经济、传统产业的认同、体谅,以及强烈的参与感,无畏感出自于面向未来一种独立发展的勇气与信心。

本作品(图文、音视频)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yu.jianchu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