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IE 4.0引爆战争 微软迎来大量诉讼
微软在1997年10月正式发布了IE 4.0。IE开发团队为表示庆祝,在网景公司门前的草坪上树起了一座10英尺高的字母“e”雕像——你没看错,微软在网景公司草坪上树雕像。IE 4.0被广泛认为是微软在浏览器市场的转折性产品,是一款真正发起战争的产品——微软将IE 4.0集成至了Windows操作系统中,此举使得网景的份额大幅流失给微软,并最终走向倒闭。此外,在Windows中集成IE浏览器的做法,也为2001年美国政府以《反垄断法》重罚微软埋下了伏笔。
先是在1998年6月发布了一个IE 5.0开发者预览版,后又在同年11月发布了一个公众预览版,最终,微软于1999年3月正式发布了随后被集成至Windows 98 SE(1999年9月)中的IE 5.0浏览器。IE 5.0增加了对XMLHttpRequest (XHR)和HTML Application (HTA)的支持。在微软发布IE 6.0之际,IE 5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经攀升至80%以上,其中很大原因是微软在Windows中的集成。
IE 6与Windows XP和Windows Server 2003一同推出,截至2002年,IE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90%。尽管市占率空前高,但IE 6最臭名昭著的却是其安全隐患问题,而其中的缘由则大多是因为设计本身而导致。2004年,美国计算机安全紧急应变小组(US-CERT)发布了一份《计算机安全漏洞报告》,明确指出IE的设计缺陷加之其被深入集成至Windows系统的做法,使得该浏览器完完全全成为了一个高危的累赘。同时多个安全专家也开始呼吁用户放弃使用IE浏览器。2006年,《PC World》杂志评选出“史上最糟糕的科技产品”,其中IE 6.0名列第八位。“或许是这个星球上最不安全的软件产品”——这是杂志报道对IE 6.0的评价。作为反垄断案的判决结果,IE 6.0也是最后一个被命名为“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的IE浏览器。
此时距离IE 6.0的发布已经过去5年多。“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的字样被“Windows Internet Explorer”取代。IE 7是Windows Vista的默认浏览器,同时也提供Windows XP版本。IE 7支持256位加密(仅限于Vista用户)和Windows RSS平台。微软宣称,由于ActiveX控件被设计拥有自己独立的进程(不再占用Windows Explorer系统进程),因此IE 7的安全性有了大幅提高。可能是因为等得太久,IE 7在市场份额上始终不能追赶上IE 6,期间也为如Mozilla Firefox(火狐)浏览器创造了机会。
IE 8被广泛认为相比前两个版本的IE浏览器存在较大改进。然而,IE 8来得太晚,微软在浏览器市场的份额已开始流失,其中最大的两个竞争对手分别是Mozilla Firefox和谷歌Chrome。IE 8提供了新的开发者工具及一些如加速器、推荐网站、性能稳定性改善等的新特性。不过最终,IE 8没能成功帮助微软重新夺回丢失的市场份额。
针对IE 9,微软改变了用户界面设计,并将重心转移至HTML 5、CSS3、XHTML以及其他功能改善方面。IE 9为独立产品,并没有随任何操作系统一同发布。此外,为挽回市场份额,微软甚至不惜重金在电视、Tumblr等社交网站上投入了一系列广告。目前大多数评论认为,IE 9从技术上达到了与Firefox和Chrome不相上下的水平,只是其市场份额却始终未能如微软所愿实现大幅增长。
IE 10只存在于Windows 8系统中,同时鉴于后者的特殊定位,IE 10呈现两种版本:Metro风格(现微软称为通用应用)和传统桌面风格。前者在设计上强调触屏操作友好,但不支持插件功能;后者支持插件功能,外观与上一版本无太大差异。IE 10内置了Adobe Flash Player,不过考虑到Flash对电池续航的折损,其部分功能在Metro版本中被屏蔽。有关IE 10的评价目前大多与Windows 8捆绑在一起,因此这里不单独强调。
IE 11随Windows 8.1一同发布,将会成为微软IE系列的最终版本。IE 11在性能表现不差,至少在Craig Buckler一项测试中其性能达到了Chrome和Firefox的水平。IE 11在面对新网络标准的兼容性上略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
Project Spartan还只是微软针对Windows 10新浏览器的开发代号,至于产品的最终商标名,目前暂无定论。根据微软1月份Windows 10发布会议透露的信息,新浏览将包含如下特性:集成Cortana语音助手、可在浏览器内注释网页并与他人共享、读取网页内容的工具等等。此外,新浏览器使用了全新开发的渲染引擎,并被设计为跨平台支持从智能手机到桌面电脑的一切设备。
本作品(图文、音视频)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yu.jianchun@qq.com